中国藏族网通

搬迁只为祖国好

来源 : 青海日报    作者 : 牛玉娇    发布时间 : 2024-08-19
字体 :

游客了解牧民搬迁历史。

搬迁途中(资料图)。本报记者 魏雅琪 摄

8月,微风轻抚着广袤的金银滩草原,蓝天白云下格桑花和马兰花肆意绽放,人们徜徉在歌中的美丽远方,徘徊在爆轰墙、半掩体车间旁,回望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神秘而光荣的激情岁月。

其中,有这样一群人舍小家顾大家,通过一次艰辛的搬迁,成就了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金银滩。

时间退回到1958年3月,苏联选派专家组来华与中国专家联合选择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点,当时基地选址准备了四个点,研究的初步结果倾向于甘肃张掖地区,但经实地考察后,中苏专家觉得不理想。

时任青海省委第一书记高峰就对专家们说:“要不,到我们青海去?我们青海有一个地方,地区很开阔,叫金银滩,有多少工厂都能放得下。”

随后,选址小组赴青勘查,专家组到达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后,发现这里四面环山、水源丰富、地广人稀、利于保密,非常适合建立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7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批准了二机部上报的核武器工程选址报告,代号02工程,称“221基地”。

于是,1958年10月,一项神秘而艰巨的“搬迁”任务紧急下达:“因国家建设需要,金银滩草原上的牧民都要搬走。”从此,这片草原千百年的沉寂被打破,和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紧密相连。

时任海北州第一任州长的夏茸尕布深知,世代居住在此的牧民故土难离,但国家建设更加重要,任务交给他,他一定要完成。

朝鲜战争期间,动员群众和僧侣捐款集资购置战斗机支援前线,他完成了;护送十世班禅安全返藏,他完成了;这次,动员包括自己家人在内的1279户6700余人,在短时间内完成搬迁,他也要完成,而且一定要完成。

夏茸尕布心里清楚,10月的草原已经开始下雪,一路上风雪交加,搬迁路途肯定很艰辛,但国防建设要保密,他不能向大家透露搬迁的真实原因,只能以身作则,先拆了自家的帐篷,再动员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拆,接着又走访了每一户牧民,告诉他们:“只有新中国好了,生活才能更好。”

“只有新中国好了,生活才能更好。”

饱受旧中国苦难的牧民群众心里明白,是中国共产党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草场和牛羊,虽然他们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知恩图报是草原儿女的品格。

于是,搬迁的奇迹就这样发生了。金银滩1000多户6000余名牧民,赶着15万多头牲畜,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准备在雪海茫茫中离开他们繁衍生息的牧场。

80岁的南保是搬迁亲历者之一,当时只有14岁的他依然对那段搬迁历程历历在目。

他时常对外孙女多吉卓玛说:“收到搬迁命令后,灶台里的饭都来不及吃,门口的藏獒都没来及牵走,举家搬迁到祁连县野牛沟乡达玉村,路途遥远,很多牲畜死在了路上,特别艰苦。”

来不及伤感留恋,来不及深情告别,大家扶老携幼,起身离家,赶往新的安置点,安置点最远的有500多公里,最近也有100多公里。

路途遥远,山大沟深,翻过雪山还要跨过河流,一面要让牲畜吃草,一面还要走路,在南保的印象中,每天都在不停地走路。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路上到处是厚厚的积雪,正是应了那句:“天地一混同,一走一窟窿”。

大雪覆盖草原,拾不到牛粪,只能烧帐篷杆子和马鞍来取暖,到了晚上,又没有帐篷,牧民们就裹着皮袄蜷缩在毛毡上,露宿在雪地里,大多数人冻坏了手脚,大人小孩都得了雪盲症,很多人病倒在了迁移的路上,甚至还有妇女在路途中生下孩子,但艰苦的环境中新生儿很难存活,幼小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搬迁路上。就连牛羊也因为饥饿和疲劳在途中大量死亡,几个月后到达新牧场时,很多人几乎一无所有。

1959年2月,1279户6700多名蒙古族、藏族、回族、汉族牧民及155473头(只)牲畜,终于抵达祁连县、刚察县等地的新安置点,他们在新的草场安家立业。

1993年,221基地完成历史使命正式退役,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很多牧民迁回了阔别30余载的故土,他们终于知道举家搬迁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金银滩草原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壮了国威、军威。

南保说:“搬迁牺牲很大,但听了党的号召就要义无反顾地搬,祖国好,我们才能好,现在我们生活得很好,很自豪。”

这次史诗般的搬迁虽然艰辛,但亲历者觉得他们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当然,他们以朴素、真挚的情怀为国家作出了大贡献,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2002年,南保及家人回到了海北州西海镇,孩子们长大成人,孙子辈都到了入学的年纪。为了回馈祁连县和故土西海镇,他专门为两地小学各捐赠50只、100只羊,表达他朴素的爱国情怀,而这份情怀也深深感染着他的家人。

如今,南保的外孙女多吉卓玛已成为青海省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一名讲师,她时常讲述长辈们的“搬迁故事”,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学员。

多吉卓玛说:“作为‘迁三代’,每次讲到搬迁的故事,我都会热泪盈眶,祖辈们用实际行动教导我们要搞好民族团结,为自己的家乡多作贡献,我会在我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行动回馈家乡。”

 
编辑 : 拉专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