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网通

班彦,幸福生活节节高

来源 : 青海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陈 俊 通讯员 巨克梅    发布时间 : 2024-08-23
字体 :

航拍班彦。通讯员 拜永基 摄

绣娘手中的“指尖经济”。本报记者 陈俊 摄

游客体验。本报记者 陈俊 摄

初秋时节,地处祁连山南麓、湟水河北岸的“彩虹故乡”,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洋溢着幸福和喜悦。

在五十镇的班彦村,阿吾欢跳“安召”、“阿姑”高唱“花儿”,以土族特有的方式礼赞新生活。

2016年8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考察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班彦村。总书记的关心关爱关怀,深深烙印在班彦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永远铭刻在每一位群众心中……

新雨洗尘,草木葳蕤。如今的班彦,一条条硬化路穿村而过,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一项项产业势如破竹,一张张笑脸灿烂绽放。班彦,正高擎乡村振兴的猎猎大旗,阔步迈进新时代的春天里,不断收获党和政府好政策结出的累累硕果。

规划起“笔”,穷山沟变幸福村。

时针拨回到八年前,那时的班彦村,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务工难、娶妻难“六难”长期困扰着班彦发展,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借着精准扶贫政策,易地搬迁让班彦村几代人“出深山、斩穷根”的夙愿成为现实。

而今的新村,科学划分居住区、产业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并配套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和通天然气、通给排水、通光伏电等,呈现出基础设施齐全、院落特色鲜明、住房整齐美观、村容干净整洁和美村庄格局。

求变,让村民吕曾虹背井离乡到诺木洪种枸杞,也因交通不便行路难让他一年回不了几趟家。“现在搬迁下来以后,我在村内发展民宿,女儿也可以就近在村内上幼儿园、上小学,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班彦村新建成的村史馆内,一幅幅今昔对比图无声“讲述”着从土坯房到砖混房、从烧土炕到电火炕、从烧柴火到天然气灶台一体化、从2016年前的驴背上驮水吃到自来水安装到厨房之“变”。

产业着“墨”,幸福生活节节高。

“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班彦村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做强产业、做优品牌、做好乡村经济产业上下足“绣花”功夫,多个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

生于大山、长于大山的张卓玛什姐,是班彦村盘绣园的负责人,土乡的山水赋予土乡阿姑一双灵巧的手,盘绣园给了这些土族阿姑一处发挥自我价值的平台,她们利用高超的绣艺,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今年,我的工资又涨了,基础工资每月能达到2200元,照这个速度涨下去,我的盘绣腰兜怕是装不下了。”张卓玛什姐高兴地说。

同样喜上眉梢的还有班彦电商带头人吕桑杰四郎。随着他“农人四郎”视频号名气越来越大,本地农副产品“网”上售卖也越来越多,腰包也自然越来越鼓。

“现在一年挣得比以前三四年挣得都多,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对农村电商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的他干劲十足地说。

这样的发展机遇,对生态农庄的老板马进宏来说,自然也是一件好事,他笑呵呵地说:“去年农庄实现经营收入12万元,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努力把生态农庄打造成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班彦村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持续放大“特”的优势、不断提高“产”的效能,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光伏发电、果蔬采摘、商铺租赁、农家乐、研学教育等八大特色产业,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500余人,每人每年实现增收5万元至8万元。

发展添“彩”,和美乡村入画来。

2019年,班彦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

精心打造“党恩惠泽 奋进班彦”主题教育感恩基地,依托“农家书屋”“农民夜校”,引导党员干部和普通村民学习领袖思想。

……

红色土地孕育出红色感恩游、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为班彦乡村发展开足了马力。

“五十镇将充分发挥班彦村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巩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体文旅商五业融合,让班彦的环境越来越美,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甜。”五十镇党委书记鲁胜宝说。

 
编辑 : 拉专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