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网通

最好的传承是铭记 最好的铭记是奋斗

来源 : 青海日报    作者 : 张慧慧    发布时间 : 2024-08-28
字体 :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资料图
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本报记者 殷之皓 摄
让“两弹一星”精神代代相传。本报记者 魏雅琪 摄
潘彤带领地质工作人员探矿。资料图
歌剧《青春铸剑221》剧照。青海省演艺集团供图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金银滩所培育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激励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跨越了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征程上,唯有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才能更好地前行。

在红色热土致敬激情岁月

每年夏秋季节,金银滩这片神奇浪漫的土地,溪水欢畅,绿意遍染,牛羊成群,如诗如画。坐落于金银滩草原之上的西海镇,得益于厚重的历史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深得各地游客的青睐。

“欢迎大家来到青海原子城纪念馆……”8月9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内人来人往,讲解员李成娟带领大家追寻着那段原子城光荣的历史足印。

2011年9月,从四川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李成娟顺利通过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招考。虽然从小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长大,但在做这份工作前,她并不了解“两弹一星”的故事。

机械背稿、讲解生硬、镇不住场子……说起最初的状态,李成娟捂嘴笑了笑。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经过日复一日的讲解,李成娟成长了。

“我们专访了很多老‘221’人,在他们的故事里,我收获了太多感动,这让我明白我所做的不仅是一份工作那么简单,而是要通过讲解让更多人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李成娟积极地与观众交流,根据对方的眼神、表情调整自己讲解的节奏,一有空闲就阅读书籍“补课”。

如今,在原子城纪念馆,和李成娟一样,每一位讲解员尽心竭力,通过纪念馆丰富的展品、翔实的史料,辅以专业的讲解,努力展现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光辉历史。

作为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以及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载体,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从2009年5月26日开放,2021年全面改陈布展。

然而,因221基地曾是中国地图最神秘的存在,各方面都有严格的保密制度,纪念馆在征集反应基地历史、收集实物及图片等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纪念馆全新亮相后,呈现出主题更集中、形式更新颖、互动更深入等亮点。截至目前,慕名到馆参观学习的人数超过400万人次。

“我们将继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阵地作用,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拓展教育功能,打造宣讲品牌,持续在对外宣传推介原子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上下功夫。”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充满信心。

距离纪念馆大约2公里的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内,一场精彩的宣讲,让在场人员与“两弹一星”奉献者展开了一次时空对话,点燃了理想信念的火花。

“我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仿佛插上了东风导弹的翅膀,我们内心立德树人的执着信念仿佛汇聚了‘两弹一星’的强大能量。”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深受鼓舞。“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对于高校在培养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国家的栋梁之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全省唯一一家被中央组织部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的党性教育培训机构,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已形成集专题类、现场类、体验类、情景类相结合,融“看、听、读、思、悟、行”为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

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教务部部长鄂德海介绍,学院加强教学研究,开发教学课程,与省市委党校和相关高校专家联合开发“两弹一星”精神现场教学课程10余门,自编教材《“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传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讲述中国原子城的那些事那些人》《解码四分厂》等4套,组建以学院青年教师为成员的宣讲团,进一步提升宣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持久力。

从精神印记汲取奋进力量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即使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青海高原,但是能参与‘两弹一星’事业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光荣。”

“国家好,我们才会好。”

……

爱国是信念、奉献是夙愿。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服役近40年的奋斗历程中,共有数万人参加了“草原大会战”。全国先后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个部、院和解放军有关单位,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其中。

作为研制主体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现出的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

8月21日,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潘彤获得了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回顾36年来的地质工作,看露头、查构造、测产状、取标本……潘彤扎根青藏高原、穿行戈壁荒滩,一步一步丈量,一锤一锤敲打。在他的办公室里,那一张张矿产资源分布图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串联起这位地质人职业生涯的点滴。

2018年,潘彤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创新为主,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及高层次人才技术优势,依托“柴达木盆地及周缘战略性矿产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等项目,围绕成矿构造环境,聚焦战略性矿产、深部找矿,积极寻求实现综合利用、成矿理论和找矿新突破。

“对于我们地质工作者而言,‘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是我们在新时代做好地质工作的行动指南。”潘彤说,工作室目前共有50余人,将继续以“80、90、00”后青年为重点培养对象,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使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以“传帮带”培育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器”、高层次人才的“练兵场”,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两弹一星”伟业,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

为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除了潘彤工作室,青海还将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遴选成为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基地。

2022年7月,临沂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海晏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崇福作为山东省第五批援青干部的一员,抵达海北州海晏县。

随着对“两弹一星”精神学习的不断深入,任崇福越发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伟大和当地牧民的无私,立志要在援青期间及今后的工作中传承和践行“两弹一星”精神。

立足海晏县所需,任崇福积极联系对接临沂舞台剧专家,经过精心编排,2023年11月,以二二一厂真实历史改编、由海晏县当地干部职工参演的原创话剧《金银滩》在西宁完成首演,随后赴临沂市等地巡演13场次。同时,邀请临沂党政干部培训班、学生暑期研学团、企业等,到海晏县参观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去年以来,已有近40个班次、2000余人次参与。

任崇福说:“‘两弹一星’精神与沂蒙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交流互鉴意义。我们将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纽带,加强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团结协作,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培育、红色研学等方式,将这一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推动援青工作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以多元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这里居住的,是为共和国挥洒过青春、智慧和汗水的老一代核事业开拓者……”秋日午后的太阳暖洋洋的,在西宁市城东区德令哈路二二一小区,时常可以看到居民或坐在一起闲聊,或抬头静静望着天空。这些人里,有一些就是老“221人”。他们的生活已归于平静,但他们内心依然炙热。

8月13日,中核集团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西宁管理处党总支与青海省演艺集团党委携手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党建联建活动。深情的音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剧情以及似曾相识的场景让在座的老人思绪万千。

“我1927年出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次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又到了青海二二一厂,在厂内我担任采购员的工作。我很认真也很热爱,因为我们干的是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事业。”看完歌剧《青春铸剑221》的视频后,今年97岁高龄的周存明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

这段话让青海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冯堃为之动容。他说:“老人们年事已高,我们将歌剧以视频的形式带到现场,向铸就‘两弹一星’精神的英雄们致敬,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精神上的一次塑造。”

歌剧《青春铸剑221》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是2022年度青海省重点剧目,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出品,青海省演艺集团创排演出。

主创团队多次前往原子城等地采风并加班加点创排,剧目以小人物视角入手直抵人心,创新采用即时拍摄,已通过线上线下展演38场……2个多小时的歌剧表演,对视觉和听觉带来了极强的冲击力。

“首次尝试歌剧,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这辈子有机会参与这部剧的表演,再大的困难都要过。因为这是对我们精神上的洗礼。”李文良是青海省演艺集团的一名声乐演员,经过层层选拔成为角色“沈思源”的表演者。因为这部剧,让这位年轻演员对“艺无止境”的理解更加深刻。

“因为热爱,所以拼搏。能够以文艺工作者的视角去演绎那段光荣岁月,成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一份子,是我们的荣幸。”李文良所言是全体演职人员最直接的心声。

一个时代拥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符号,而“两弹一星”精神是激励着新一代中国核工业人不断向前的动力。

中核集团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西宁管理处副处长周义凡从事核工业领域工作近40年。从一线退下来后,周义凡在西宁和同事全力做好老“221人”的服务保障工作。

“做好老人们的服务保障,尽最大努力去了解那段岁月的故事,是我们的职责。”周义凡说。与此同时,他和同事在今年积极推进“两弹一星”精神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两弹一星”精神植根于学生、群众心中。

一场宣讲、一次参观、又或是一部歌剧,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践在青海大地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丰富,“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动人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今年暑期,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师生赴原子城开展传扬科学家精神实践探访活动。每一处旧址、每一段故事令大学生霍嘉伟心潮澎湃。

他在原子城纪念馆留言簿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是在‘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精神的鼓舞下长大的一代人,我们需要看到当今社会的一些变化。我们要把青春与祖国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融合在一起,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责任。”

 
编辑 : 拉专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