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网通

夏繁硅谷 种子“上山”记

来源 : 四川日报    作者 : 张守帅 刘莉 高杲 何海洋 吴聃 阿坝观察 万可枫    发布时间 : 2024-09-06
字体 :

基地内的“夏繁之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

路标名片

马尔康: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四川盆地西北部,系阿坝州州府所在地,是一个融合了壮丽自然风光与深厚民族文化的宝藏之地。国道317线穿境而过,2020年底汶马高速全线通车,结束了马尔康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当人们谈论马尔康时,在谈论些什么?是锅庄,这里被称作“嘉绒锅庄的故乡”;是藏碉,松岗镇八角碉楼高43米、历经三次大地震斜而不倒;是阿来的《尘埃落定》,这里有小说的故事背景原型……

最近关于马尔康的热门话题,却是种子。8月底,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沿汶马高速来到马尔康,当地干部群众反复向我们推介一张新名片:“南繁三亚、夏繁阿坝”。

三亚是国内育种界当然的“执牛耳者”,每年冬春,数千名农业科技人员像候鸟一样准时南飞。马尔康所在的阿坝如何能与之比肩?2023年,马尔康全市农业增加值近4.9亿元,约占阿坝州的5%,放在四川全省来看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马尔康凭什么?“走,我带你们吹一吹马尔康凉爽的风。”马尔康市委副书记向政亦不过多解释,带着采访组沿国道317线向夏繁基地所在地——脚木足乡孔龙村奔去。

“夏繁硅谷”的由来

拿出最好地块,吸引全国育种圈科研人员上山夏繁

马尔康属于高原峡谷地貌,山势险峻、崖石高耸,植被丰茂。当地将峡谷叫作“沟”,全市13个乡镇有7个在沟内,其中就包括脚木足乡。

采访车行进在壁立千仞的梭磨河大峡谷,窗外气温20多摄氏度,凉爽宜人。快到脚木足乡的分岔路口时,遇到临时交通管制,我们下车与向政亦攀谈起来。

“专家到三亚搞育种是‘追太阳’‘求暖和’,来马尔康刚好相反,是给种子寻一个凉快的‘窝’。”向政亦举例,5月在成都平原收获油菜,紧接着到马尔康播种,等到9月油菜种子收获了,又能赶上成都平原播种的时节,“这样把一年种一季变成了种两季。”

育种十分耗费心血与时光,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久。一年多种一季、多选育一代对农业科技人员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这意味着,育种周期将缩短一半到三分之二。

以三亚为核心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因而兴起。“南繁”也叫“冬繁”,主要培育水稻、玉米、棉花、高粱等大春作物。作为种业大省,四川在海南繁育基地的科研人员常年有400多人次进驻,全川50%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经过了“南繁”加代繁育。

让油菜、小麦、马铃薯等小春作物多繁育一代,则要在夏天寻找到气候温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区域,以适合小春作物的生长。

高山或高原地区满足这些条件,因此业内有“大春作物下海、小春作物上山”的说法。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伍玲介绍,马尔康、康定、西昌等市的地块都曾被当作夏繁“试验田”,但长期存在用地零碎分散、租期不稳定的问题,因此他们经常翻山越岭临时找地,四处“打游击”。

即便如此“研无定所”,作物研究所小麦团队依然取得了两个“四分之一”的不俗成绩:20年来,小麦育成品种数占四川小麦审定品种的27.5%,占国家审定品种的25.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呼吁,发挥四川气候和生态优势,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夏繁硅谷”,就像“南繁(冬繁)三亚”那样。

汶马高速通车,马尔康到成都仅4个小时车程,交通“加分项”把马尔康推到了前台。向政亦透露,马尔康想把握这次难得的机遇,但面临一个具体问题:全市现有耕地8.0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9万亩,细碎地块多,鲜有乡镇拿得出300亩以上的连片土地,在哪选址?

脚木足乡被誉为马尔康的“江南”和“粮仓”。“我们愿意拿出最好的地块,举全乡之力配合。”乡党委书记高军对采访组直抒胸臆,能够在种业版图上刻下脚木足的印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能够集聚起“请都不好请”的专家资源,对当地的乡村振兴是一笔宝贵财富。

夏繁上山,“山”在脚木足河谷,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四川乃至国内育种圈。

走进夏繁基地

处暑时节可赏油菜花,未来或将是马尔康智力最密集的人才高地

向政亦一路上细致讲解异地加代繁育的原理,但当一片尚在花期、蜂飞蝶舞的花田出现在眼前时,我们还是被“处暑时节赏油菜花”的体验所震惊:这样的景象,在成都平原只有三四月份才能看到。

今年4月,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启用。它处在脚木足乡孔龙村一个斜坡上,背山面水,由层层梯田状地块构成。一期用地200亩,流转费用每亩1000元。

“这里海拔2500米左右,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海拔高度。”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管理与基本建设处处长鲜小林,向我们分析“2500米”的意义——

与省内更高海拔区域比,这里基本没有高原反应,不影响工作质效;与同海拔的大西北一些地方比,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生态更优美,生活更巴适。“我们夏繁基地向全国农业专家抛出橄榄枝,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油菜花田内,有黄色草帽随风摆动。起初,我们以为是赶鸟的稻草人,结果被告知是油菜育种团队企业合作方派来的年轻人尹立桂。

早上不到8点,尹立桂就穿上雨披戴上草帽进入花田工作了。他此次任务是观察和记录每株油菜可育苞片与不育苞片的分布,鉴定品种田间表现情况,综合判断品种是否值得推广。“我们总计试种了40个样本,要数1600株油菜,这是细致活、考眼力。”花丛中的尹立桂冲我们嘿嘿一笑,转身忙碌去了。

同一块田,有的油菜盛开,有的油菜套袋。鲜小林说,今年夏繁基地种植20多亩油菜,规模创省农业科学院历年油菜夏繁之最。“因为材料比较多,套袋能够避免异花授粉,保证育种纯度。”

就在7月,油菜团队已取得重要进展:材料的抗根肿病、抗倒伏、高产等实验指标达到预期,同时发现了一批早熟且产量潜力较大的样本,为进一步选育高产早熟品种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地内不只种植有油菜、小麦,省农业科学院搞夏繁的20多个团队全都来了。马铃薯团队开展了引进国内外资源和新配制的杂交组合评价工作,种植新品系308个,其中特色高产品系47个;牧草团队对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得到的328份箭筈豌豆材料,以及1290个燕麦单株材料进行了加代繁育;花卉团队围绕芥菜、莴笋、白菜、萝卜等材料进行加代繁育、优株选择……

采访组发现,夏繁缺固定场地是行业共同的痛点,当马尔康贡献“一方宝地”,全省乃至全国育种力量向此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贵州农科院、川农大、内江农科院、仲衍种业等省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今年都在该基地把育种材料进行了初步试验。

“脚木足今后成为马尔康智力最密集的人才高地,可不是做白日梦哦!”虽是打趣,高军的神态中透露出十足信心。目前,连接脚木足乡和马尔康城区的道路正在改造,有望将通行时间缩短至20分钟,为梦想成真加速。

夏繁基地的升级

现场办公解决难题,院地合作共同奔向“夏繁硅谷”

鲜小林几乎每个月来一次夏繁基地,了解和协调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向政亦此行也是与鲜小林约好在基地会面,现场办公解决难题。

专家楼漏雨。基地内修建了“夏繁之家”,为长期扎根于此的科技人员提供住宿。此举得到专家一致点赞,过去夏繁找不到合适的宿营地,他们不得不把一些种植和管护任务委托给当地群众,效果打了折扣。

我们采访前一日,马尔康几乎全天降雨,专家楼楼顶渗水。“我们获知消息即作出了安排。”向政亦回应。我们到达时,一批工人正在楼内施工。

基地外围一条道路太窄——双方商议先把护栏拆除,将道路拓宽后再复原;基地面积跟不上需求——准备把脚木足河畔整理出来的100亩土地,流转给省农业科学院。

也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鲜小林提出在基地内修建配套科研设施,由于基地流转的是基本农田,与政策不符。经过多方沟通,拟在二期建设中进行相关规划。

这样面对面的高效沟通,经常发生在院地之间,甚至牛啃了基地里的作物,都被纳入问题整改台账。

预计9月底,夏繁基地开局之年的繁育使命就结束了,但对省农业科学院而言,却正是提质升级的好时机。

地块地力要升级。前不久,在全院召开的现场观摩暨学术交流会上,马铃薯团队负责人胡建军反映了一个共性诉求:“梯田地块太窄了,试验施展不开,我们需要足够宽的地块。”

从无人机视角看,基地错落有致,颇具观赏性。事实上,坡度越高地块越碎,两三分地规模的就有几十块,连片试验及机械化耕作被束缚了手脚。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改大”,完善灌溉渠道系统等,已列入鲜小林的工作计划。

智慧农业要升级。夏繁基地声名鹊起,预计将迎来更多外省专家入驻。“他们希望基地使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我们将在改造中把这些期待充分考虑进去,做到‘一部手机实时掌握’,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种子银行”要升级。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无疑是种业的“芯片”。脚木足乡准备把一座不再使用的建筑交给夏繁基地作为种质资源库之用,预计至少存放10万份小春作物种质资源,为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距离夏繁基地不远,脚木足乡正规划建设新集镇。高军脑海中不时浮现这样一幅图景:每年5至9月,来自天南海北的育种专家集聚在大山深处,过去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变得产业兴旺、城镇繁华、人民富足。

马尔康,嘉绒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所”。从今年开始,这里崛起“种业新锐”,奔向“夏繁硅谷”。

 
编辑 : 拉专措